10.3969/j.issn.1004-2229.2016.09.008
哲学家的脚步如何走向大众
冯契先生《坚持价值导向的“大众方向”》(以下简称《方向》),引发了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哲学家的脚步如何走向大众?这对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可以说,终其一生,冯契的理论视野始终没有离开“大众方向”.1935年冯契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学习,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投身“一二·九”抗日救亡群众运动,抗战全面爆发以后,辗转晋察冀,进入延安鲁艺学习.在这期间他热爱文艺创作,新版《冯契文集》第11卷中收入了目前能找到的10多篇诗歌、散文、小说等,这些文艺作品所要表达的,用他当时的诗句来说,就是“粗豪而凄怆的呼声——学生和劳动大众的呼声”.这是冯契在哲学道路上走向“大众方向”的情感先导.1939年冯契回到昆明西南联大继续求学,在这立志走上哲学研究之路的最初阶段,来自人民大众抗日前线的冯契已经自觉地思考了这个问题:哲学家的脚应当走向何处?他说,那时汤用彤先生主张“学术和政治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一种哲学被统治者赏识了,可以风行一时,可就没有学术价值了”;“不过我当时以为汤先生未免消极了一点.鲁迅在《出关》中说,同是一双鞋子,老子的是走流沙的,孔子的是上朝廷的.汤先生有点像老子.而我以为,除了上朝廷和走流沙之外,还有另一条路,那就是到民众中间去”.
哲学家、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哲学道路、学习、学术价值、西南联大、文艺作品、文艺创作、人民大众、群众运动、清华大学、流沙、理论视野、老子、抗日救亡、价值导向、朝廷、总书记
I20;B2
2017-05-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