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涂围垦区不同耐盐树种根际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养分分布特征
以温州宋埠围垦区的滨海潮滩盐土为研究对象,种植泌盐乔木——柽柳(Tamarix chinensis)、拒盐灌木——厚叶石斑木(Rhaphiolepis umbellata)和拒盐乔木——白榆(Ulmus pumila),分析植树2 a后各树种根际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养分分布特征.与裸地相比,柽柳、厚叶石斑木和白榆根际土壤pH分别下降0.14、0.43、0.39,电导率分别下降80%、70%、72%.裸地土壤粒径均小于0.053 mm,各树种根际土壤形成的微团聚体(0.25~0.053 mm)占土壤总质量的5.0%~5.9%,大团聚体(2~0.25 mm)占比小于1%.相比粉+黏团聚体(<0.053 mm),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游离铁含量分别呈现上升和下降趋势,表明微团聚体形成可能是一个脱铁富碳过程.与裸地相比,各树种根际土壤全氮和碱解氮显著增加,而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各树种根际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以白榆最高(分别为1.20 g·kg-1和42.6 mg·kg-1),且微团聚体中全氮和碱解氮显著高于粉+黏团聚体.综上所述,植树2 a后,各树种根际土壤盐碱度显著下降,且形成团聚体,表明柽柳、厚叶石斑木和白榆适宜作为浙南围垦区的改良树种.其中,白榆根际形成的团聚体数量多,富集碳、氮养分效果好,为首选树种.
盐土改良、耐盐植物、根际、土壤团聚体、土壤养分、白榆
57
S156.4+2(土壤学)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项目;温州市林业四新推广示范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
2020-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270-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