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与腐殖质碳变化及其微生物效应
基于多区域重复采样,研究了藏北高原不同状态(正常、轻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10 cm)、亚表层(10 ~20 cm)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腐殖质碳(Humus carbon,HC)、胡敏酸碳(Humic acid carbon,HAC)和富里酸碳(Fulvic acid carbon,FAC)的变化,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纤维素分解酶活性(Cellulolytic enzyme activity,CEA)对其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结果表明:高原寒旱环境中土壤的HC/SOC比例过低,但PQ值(HAC/HC)很高.随土层加深,不同状态草地SOC、HC、HAC含量、HC/SOC比例在总体上趋于不同程度的下降,PQ值则均呈一定程度的提高.相对于正常草地,随草地退化加剧,表层SOC、HC(HAC、FAG)增幅分别表现出略呈下降、大幅提高,亚表层降幅则均呈大幅下降.反映到0 ~ 20 cm土层,SOC、HC、HAC含量均表现出正常草地>严重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HC/SOC比例、PQ值则分别呈严重退化草地>正常草地>轻度退化草地、正常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严重退化草地,说明草地退化在促进表层SOC、HC(HAC、FAC)形成与积累的同时,更“激发”了亚表层的矿化,尤其是严重退化草地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但腐殖质品质并未随土壤腐殖化程度的提高而得到相应改善.MBC、CEA与SOC、HC及组分高度一致的土体分布格局影响并决定了上述过程,草地退化有利于真菌、放线菌对土壤、尤其是亚表层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与转化.
土壤有机碳、土壤腐殖质碳、土壤微生物、高寒草原、西藏高原
51
S153.6;S154.3(土壤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61023
2014-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834-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