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秸秆还田和传统耕作方式下东北黑土氨基糖态碳的积累特征
以吉林德惠市中层黑土进行7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NT)和传统耕作下(CT)耕层(0~20 cm)氨基糖态碳含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实施免耕7年后整个耕层土壤中氨基糖态碳含量显著增加(p<0.05),以表层(0~5 cm)增加幅度最大,高达94.7%.说明在研究地区,免耕措施有利于微生物代谢物如细胞壁物质等作为潜在的碳源逐渐积累在土壤中.免耕土壤中不同微生物来源氨基糖态碳的含量均较传统耕作有显著增加,但是变化特征有所不同,其中免耕条件下真菌来源的氨基葡萄糖的积累量较传统耕作高出1倍多,而且氨基葡萄糖与细菌来源的胞壁酸的比值(6.9~7.3)显著高于传统耕作(4.7~5.4),暗示实施免耕秸秆还田7年后土壤中真菌已逐渐转为优势群体,而真菌占优势的农田生态系统具有更大的同碳潜力.
免耕、传统耕作、微生物、氨基糖
49
S154(土壤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对外合作重点项目
2012-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535-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