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马尾松林下土壤障碍因子分析及酶活性研究
红壤丘陵区因其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南方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水土流失得到明显治理[1].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由于其较强适应能力而作为主要树种进行栽种,但长期种植马尾松造成林下土壤酸化、土壤肥力下降、林下植物多样性降低甚至马尾松枯死,进而导致林地生态功能失调,水土保持功能下降.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柳若安[2]与Kong[3]等的研究涉及铝毒对马尾松的影响;杨承栋[4 ]与王晓龙[5 ]等研究不同代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理化生物学性质的变化趋势.土壤酶可在土壤中稳定存在,与微生物共同推动土壤生物化学进程,在土壤养分循环、有机物降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并广泛用于林地生态恢复及土壤质量监测研究[6-9].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土壤酸化、林下土壤质量评价、养分循环及生化作用等方面,而对马尾松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土壤障碍因子研究较少.
红砂岩、马尾松、退化生态系统、土壤障碍因子、土壤酶活性
48
S155.4+8(土壤学)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38-1
2012-03-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287-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