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经营雷竹林序列的土壤磷素含量与组分
在浙江省临安市三口镇、太湖源镇(西天目乡)、横畈镇等雷竹主产区采集了不同种植年限(1 a,5 a,10 a,15 a)集约经营雷竹林地以及作为对照的附近稻田(0 a)的土壤0~10、10~20、20~40 cm的样品,各年龄的土壤分别采集4个重复的剖面,对土壤磷索含量及分布作了研究,并用31P核磁共振仪分析了土壤磷素组分及比例的变化,以便为评估集约经营措施对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三个乡镇雷竹林土壤表层的全磷(1.96~2.01 g kg-1)、有效磷(458~468 mg kg-1)均随着雷竹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呈急剧上升的趋势,但土壤有机磷增幅不大.所有土壤剖面上的全磷、有效磷和有机磷均是表层>亚表层>>底土层,呈自上而下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说明土壤磷素主要富集在表层.雷竹林土壤有机磷占全磷的比例为29%~20%,有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31P核磁共振分析证实无机磷酸盐组分占土壤磷素的极大部分.有机磷份量较小,其中磷酸单酯有一定比例,磷酸双酯较少,而焦磷酸酯则更少,说明在本研究的种植时间内雷竹林土壤有机磷含量变化不大.鉴于目前雷竹林地土壤有效磷已很高的现状,建议立即停用磷肥3~5年,这既不会影响雷笋的产量和品质,又可节约资源,并逐步使土壤有效磷下降、保持在一定水平上,防止潜在的污染水体的危险.
雷竹林、时间序列、核磁共振、土壤磷素
48
S153(土壤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基金;浙江林学院联合实验室特别项目
2011-08-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347-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