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870/j.cnki.stbcxb.2015.01.017
土石山区不同农作方式下坡面径流氮素流失过程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裸地(BL)、花生(PL)、50%裸地+50%花生(BP) 、50%玉米+50%花生(CP)和秸秆覆盖(SC)5种农作方式下,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坡面小区径流氮素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总量表现为裸地BL> SC> CP> BP> PL;随降雨时间延续,地表径流均呈不同程度增加趋势,其中BL小区增长速度最快,BP措施下出流时间最长(降雨后第6 min),花生立地条件下每5 min地表径流变化稳定在0.30~3.46 L之间.径流中氮素流失浓度表现为BP> CP> PL> BL> SC,随时间呈波动增加趋势,沿坡面由上至下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受农作方式的影响,氮素流失在时间、空间上变化规律不同;总氮、硝态氮流失浓度最大增幅分别可达45.54%和55.79%,流失量分别在15.90~110.81 mg/m2和1 5.58~90.33 mg/m2之间;径流中氮素浓度的变异性略大于对应的地表径流.农作方式与硝态氮呈正相关,与总氮相关性不显著.在鹦鹉沟小流域农田养分流失不容忽视,需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秸秆覆盖措施既能有效保持土壤养分,又可保证入河径流量,是值得推荐的水保措施.
模拟降雨、农作方式、氮素流失、迁移过程
29
S157.1(土壤学)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复杂下垫面坡改梯技术及配套工程设计技术标准”2011BAD31B01;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小流域淤地坝坝系防洪风险评价技术项目”201201084;陕西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植被覆盖与格局变化对非点源污染过程调控机理试验研究”12JS065
2015-03-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80-8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