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870/j.cnki.stbcxb.2015.01.008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对入渗的影响
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理化分析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和自然生草埂模式下的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对入渗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物埂有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均表现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相比自然生草埂,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48.6%,45.8%,27.9%.生物埂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的团聚状况,增强了土壤结构稳定性;(2)不同生物埂土壤入渗速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最后均趋于一个稳定值.入渗初期(0~2min),不同生物埂入渗率最大,桑树埂的初始入渗率最大(1.91 mm/min),分别是花椒埂、紫花苜蓿埂和自然生草埂的1.05,1.28,1.61倍;随着时间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入渗速率依然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变缓;30 min之后,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入渗基本保持稳定,即达到了稳定入渗状态.且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3)不同生物埂模式下土壤入渗性能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粒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生物埂、土壤结构特征、入渗、坡耕地、紫色丘陵区
29
S152.4(土壤学)
重庆市水利局科技项目“重庆市坡耕地水土保持型生物埂-经果林技术应用及示范”2014;重庆市科委攻关应用技术研发类1重点项目CSTC2013gg-yyjsb20002“水土保持合川区在面源污染中的作用研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22
2015-03-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