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87/j.issn.1000-0976.2018.02.003
四川盆地中部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储渗空间类型及成因
近年来,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有多口井在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钻获高产气流,展现出该层系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但有关该盆地中二叠统白云岩储层的成因机理则众说纷纭,一直未达成共识.为此,基于川中地区栖霞组、茅口组岩心及薄片等岩相学特征,以及碳、氧、锶同位素和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等地球化学特征,开展了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储渗空间类型及储渗相特征研究,分析了白云岩储层的成因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认为:①茅口组、栖霞组石灰岩地层经历了构造控制热液活动,发育萤石、鞍状白云石、天青石的热液矿物组合和膨胀角砾结构;②较之于宿主石灰岩,细-中晶云岩和鞍状白云石均呈现出δ18O负偏移、87Sr/86Sr正偏移;③中二叠统形成由热液溶孔、热液白云岩晶间孔、热液溶洞、热液扩溶缝等4种储渗空间构成的热液白云岩储渗体.结论认为:①热液白云岩储集相发育和分布受深大断裂的控制,呈“透镜状”分布在具“下凹”地震反射特征的区域;②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储集相与下伏烃源岩和上覆封堵层的有机组合可构成有利的天然气勘探目标.
四川盆地中部、中二叠世、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储集层、热液白云岩、储渗空间、储集相、锶同位素
38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川盆地大型碳酸盐岩气田开发示范工程”2016ZX05052
2018-04-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