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茬高度与秸秆粉碎程度对稻-油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优化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方式,为秸秆还田机械化提供技术参数,为作物高产和土壤培肥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2017-2019 年在长江中游稻-油轮作区开展秸秆还田田间试验,共设置 4 个处理,分别为:不留茬+细粉碎、留中茬+细粉碎、留中茬+粗粉碎、留高茬+细粉碎,对比分析不同留茬高度和秸秆粉碎程度对作物生长与产量,以及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和油菜均表现为留茬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基本苗,且秸秆粗粉碎基本苗高于细粉碎,但不同留茬高度和秸秆粉碎程度对作物苗期SPAD值未表现出明显影响.第一季作物产量均是以留中茬高于不留茬和留高茬(水稻和油菜产量增幅分别为 7.1%~21.1%和 2.4%~4.6%)、细粉碎高于粗粉碎(增幅分别为11.7%和 12.9%),但第二季作物产量处理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作物生育期内土壤养分含量整体变化为先降低、到收获期有略微升高的趋势;在作物生育前期,水稻季不留茬+细粉碎、油菜季留中茬+粗粉碎可提高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作物收获期,水稻和油菜季均是以留中茬+粗粉碎处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因此,在作物产量反映和土壤养分变化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秸秆还田作业成本与能耗,本研究推荐长江中游稻-油轮作周年秸秆还田方式为水稻留中茬、油菜留中茬或高茬,秸秆粉碎程度均为细粉碎.
秸秆还田、稻-油轮作、SPAD、产量、土壤养分
S565.4.062;S158.3;S794.0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课题
2023-09-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