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13758/j.cnki.tr.2021.05.009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土壤水碳氮耦合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引用
对比分析了氮肥习惯施用(FN)、氮肥习惯施用配合秸秆还田(FNS)、氮肥高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HNS)、氮肥后肥前移施用(RN)、氮肥后肥前移施用配合秸秆还田(RNS)5种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碳氮、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并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进一步揭示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变化规律及其耦合效应,明确秸秆还田玉米地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土壤水、碳、氮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与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可显著提高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且秸秆还田与全膜垄沟栽培结合后(FNS、HNS、RNS),二者的协同效应较单一地膜覆盖(FN、RN)增强了土壤纳雨增墒能力,为秸秆的正常腐解提供了适宜的水热环境;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运筹处理较对照FN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其中以RNS和HNS处理提升效果最显著,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明显增加,表现为0~20 cm土层大于20~40 cm土层,FN处理和RN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土壤有机碳、蔗糖酶、全氮和过氧化氢酶变化较敏感,对土壤性质变化具有一定指示作用.在产量方面,秸秆还田处理FNS、HNS、RNS较对照FN处理分别提高5.30%、10.93%、11.41%,且氮肥的常量投入即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偏生产力.综合土壤因子、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来看,秸秆还田条件下可通过调整氮肥的后肥前移来平衡土壤碳氮收支,实现节本增产增效,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其是内蒙古黄土高原地区一种节氮、稳产、增效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秸秆还田;氮肥运筹;后肥前移;土壤含水量;土壤碳氮;玉米产量

53

S318(作物生物学原理、栽培技术与方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呼和浩特市科技计划项目

2021-11-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952-960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土壤

0253-9829

32-1118/P

53

2021,53(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