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343/j.cnki.11-1302/c.2024.07.006
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测度与结构分解
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投入结构之间的匹配关系,对于厘清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内涵和机理,揭示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技术选择机制和要素边际生产率变化机制纳入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分析框架,首次将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投入结构是否有利于TFP增长作为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与否的衡量标准,并基于标准化要素增强型固定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从有效要素投入结构和要素效率两个层面系统考察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测度和来源.由1980-2019年间中国和印度发展实践的经验分析表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在有效要素投入结构层面上的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水平上升,这对TFP增长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然而,粗放的物质资本深化引发资本边际生产率水平递减,造成了我国要素效率层面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较大损失.与此同时,我国劳动效率水平也进入低速增长状态,这是中国TFP增长率低于印度的最主要原因.相对而言,印度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具有较大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递增效应.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进程和经济自由程度演变显著推动了我国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向要素效率驱动转变.本文为我国发展适宜的偏向性技术以促进TFP持续增长提供了有益启发.
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技术选择机制、要素边际生产率变化机制、全要素生产率
41
F113;F061.2(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关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其他参与部分研究的合作者:徐志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2024-08-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