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1519.2001.01.001
戴锡孟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学术思想
@@戴锡孟教授为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血液病研究工作30余年,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自1991年起有幸拜读于戴锡孟教授门下,言传身教,使自己在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研究方面获益颇多。现总结导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些学术思想,介绍如下。
1 肾虚血瘀为慢性再障的病理特征
祖国医学中虽无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名,但根本其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腰酸乏力等证,可将其归属于“虚劳”、“血证”的范畴。“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主藏精”、“精血同源”,血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肾精化生。因此慢性再障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肾,一旦肾虚则髓无所生,血无所化,出现贫血的表现。肾虚可表现为肾阳虚,或肾阴虚,或病久不愈,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致阴阳俱虚。
出血是慢性再障的另一大主症。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势缠绵,脏腑虚衰日久,气虚无以帅血而致血瘀;或因寒凝而血行涩滞;或阴虚火旺,灼伤脉络,血溢络阻而成瘀;或虚火煎熬血中津液,血燥失濡,运行迟缓而成瘀。虚久必瘀,瘀久必虚,二者互为因果,形成病理上的恶性循环。故临床常见皮肤晦黯或瘀斑,衄血,舌紫暗或有瘀点等血瘀之证。现代医学认为再障的发病机理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和造血微环境障碍,这与肾虚血瘀的病理机制基本吻合。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液病研究、再障、肾虚血瘀、造血干细胞损伤、肾为先天之本、病理特征、肾主骨生髓、博士生导师、祖国医学、阴阳俱虚、阴虚火旺、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学术思想、现代医学、临床经验、精血同源、环境障碍
18
R556.5(血液及淋巴系疾病)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