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5071(s).2017.25.017
佛像艺术特征与生漆发展的关系
古往今来,人们将自己对佛的理解呈现在了佛像中,从犍陀罗时期的朴素,到中国唐朝时期的雍容闲适,到宋以后的贴近世俗,无不显现着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佛像的样式、形式的变化,这些宗教美术,是佛像的像主、工匠和支配其时代的宗教仪轨、僧职者的影响的产物."每个造像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则影响了他们对如来的理解.美的东西是经过人化了的东西,这里所谓的人化从根本上说是心灵化,无论是自然的审美对象还是人工的审美对象都是如此.然而人类的任何精神活动都在将对象心灵化,不同程度地在对象中打上人的烙印,美之所以为美,其特殊性当在于显现了完整的心灵.并且,人们不仅是按照自己塑造着佛像,也将自己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塑造在了佛像中,因为审美过程中主体精神有一种潜在的提升,因此所谓直观自身并不是指在对象上看到一个现实的自己,毋宁说主体看到的是一个理想的自我,他在对象中肯定那些有利于族类生存和发展的品质."而佛像的牛王眼相、足下平相、手足轮相等三十二相好塑造出来的则已经不再是菩提树下悟道的佛陀之相,那是一个全能者的模样,是超越世俗的神人.当这样的佛像塑造出来后,它就不仅是木头、铜或者石头,而是具有了神性,人们会去膜拜它,只有少数完全没有信仰的人或者心灵已经完全超越世俗可以将世俗之物看作虚幻的人才会有勇气将它们看作是没有威力的物体.土木制作的佛像被赋予神性后,便具有了宗教美,对现实生活具有了导引作用.
艺术特征、佛像艺术
I207.22;J205;J607
2017-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