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6-5725.2017.17.037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中医证型与实验室客观指标的关系
目的 探讨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不同中医证型与实验室客观指标间的关系,以为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临床支持.方法 筛选已经明确诊断为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患者101例,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分为行痹24例、痛痹39例、着痹38例.观察患者冷水复温试验5 min复温率、10 min复温率和神经肌电图检查末端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的运动单位平均时限和平均波幅各参数在不同中医证型间分布的异同.结果 冷水复温试验5、10 min复温率在行痹、痛痹、着痹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肌电图检查方面,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波幅在行痹、痛痹、着痹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着痹组与痛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P=0.895),着痹组与行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7,P=0.023),痛痹组与行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2,P=0.030).而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和传导速度及尺神经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波幅和传导速度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传导波幅和传导速度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运动单位平均时限和平均波幅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步认为正中神经运动传导的波幅在行痹、痛痹、着痹3组间的分布有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行痹组与其他两组上,认为行痹组的波幅高于痛痹、着痹组,考虑行痹组正中神经轴索较痛痹、着痹组损伤轻.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辨证分型
33
R13;R28
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20142005
2017-11-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2951-2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