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6-5725.2017.11.047
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对于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和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的病因探讨,"微血管压迫(microvascu-lar compression,MVC)"学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1],即搏动的血管压迫了三叉神经或面神经的出脑桥段(root entry zone,REZ),长期的压迫再加上REZ神经无雪旺细胞包裹,就容易导致相邻神经传导通路出现类似"短路"的现象,这种刺激会被中枢频繁地接收,就会出现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典型症状[2].以往文献提示,约85%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可以用MVC学说解释清楚[3],而98%的面肌痉挛患者更是符合MVC学说[4].自从JANNETTA开创了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治疗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已证实其是针对病因最为有效的方法,总有效率分别可达到89.1%[5]及91.6%[6].但MVD属于功能性神经外科手术,而这一类手术要求手术医生不但要解除患者的病痛,而且还不能带来患者无法接受的术后并发症.因此,对于神经外科医师而言,尽量将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是一个永恒的目标[7].而术中精确地判定出责任血管并成功减压是确保MVD成功的关键.因此,如果在术前影像学检查中能清晰地显示出责任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对于提高手术的疗效、手术难易程度的估计及降低术后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价值,对此,本文就能良好显示其解剖结构的几种影像学方法予以综述.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影像学检查、微血管压迫、神经外科手术、术后并发症、责任血管、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学说解释、神经外科医师、严重并发症、总有效率、雪旺细胞、显示、手术医生、难易程度、解剖结构、方法、典型症状
33
R74;R65
2017-08-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894-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