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误读:影像的纪实缺失和人文关怀消逝——评纪录片《我的诗篇》
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的中国进入2016年末收尾盘点时,一部名为《我的诗篇》的纪录片以其独特的互联网众筹方式,通过院线上映的方式呈现在中国观众的眼前.该片以诗歌作为叙事切入点,记录了六位不同地域、不同工种、不同年龄的工人诗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作为一种源于对影响的考虑,更多时候诗歌是误解、误读,是一种被约束的、悖理的扩张型运动.因而,当影片用诗意化形式将不同人生的生活片段串联起来,企图借助诗歌构建中国底层工人的群像,并以此描摹社会的“真实”面孔时,就免不了产生偏差性的误释.尽管纪实不是现实的本身,但该片主题先行过于凸显,进而导致眺望现实的立足点过高,影片按图索骥式拼贴构建素材的手法,更是将该片塑造成一部符合编导审美期待,紧贴编导内心“真实”的主观化纪录片.就此而言,该片的表述方式亟待调整.
纪实、诗歌、人文关怀、农民
I207.2
2021-05-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