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6-3110.2018.10.016
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D-二聚体以及抗凝血酶Ⅲ在房颤患者中表达水平及其预测血栓栓塞意义
目的 探讨房颤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D-二聚体以及抗凝血酶Ⅲ在房颤患者中表达水平及其预测血栓栓塞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间在解放军第一六三医院心内科门诊和病房均经心电图检查证实房颤患者110例,对其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探测左房及左心耳功能、血流状态,判断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或栓塞,另选健康志愿者40例.检测房颤患者合并血栓栓塞组、房颤患者未检出血栓组、健康志愿者三组血浆TAT、D-二聚体(D-D)以及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水平,分析其不同组间水平表达差异. 结果 110例房颤患者中,23例存在血栓形成或栓塞,占20.91%,其余87例房颤患者未检出血栓.房颤患者血浆TAT水平、D-D水平高于健康组,且血栓阳性组血浆TAT水平、D-D水平高于房颤患者血栓阴性组(P<0.05).AT-Ⅲ活性房颤患者血栓阳性组和房颤患者血栓阴性组均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而AT-Ⅲ活性房颤患者血栓阳性组和房颤患者血栓阴性组两组AT-Ⅲ活性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发生血栓的房颤患者外周血TAT、D-D水平较高,AT-Ⅲ水平较低,反映了患者血液学的高凝状态,对预测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房颤、血栓形成、栓塞、高凝状态、凝血酶-抗凝血酶Ⅲ
25
R541.7+5(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2018-12-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212-1213,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