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理新进展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是否存在规模有效储层长期存在争议.随着一批规模大、产量高的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发现,结束了是否存在有效储层的争议,但深层—超深层优质规模性储层的形成、保持机理又成为新的关注焦点.通过对普光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层进行研究,提出了沉积—成岩环境控制早期孔隙发育、构造—压力耦合控制裂缝与溶蚀、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控制深部溶蚀与孔隙保存的“三元控储”成因模式.随着勘探的推进和研究的深入,相继在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又发现了一些新类型储层.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微生物岩储层与早期沉积组构密切相关,与鲕滩、生物礁等高能环境控制的储层有一定差异;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存在多期活动的走滑断裂,在其影响下形成了断控洞穴、裂缝及沿缝溶蚀的断控储集体,与裂缝-孔隙型储层差别明显;塔里木盆地顺南4井发现了一套以缝洞和石英晶间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热液硅化碳酸盐岩储层,其成因与大气淡水、有机酸、TSR等已发现的成岩流体溶蚀作用无明显关系.这些新类型储层的成因机理与“三元控储”成因模式的核心思想契合,但其现象与经典实例存在一定差异.这些新发现拓展了“三元控储”成因模式的内涵.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三元控储、储层、形成机理
40
TE122.2(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U19B6003
2020-04-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415-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