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页岩油储层孔隙演化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为一套较低成熟度陆相页岩层系,通过岩石薄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分析、核磁共振、高压压汞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获取了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孔隙度等信息,分析了矿物成分和有机质含量对孔隙度及孔径的影响,进一步结合成岩热模拟实验,探讨了主要孔隙类型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微米—纳米级储集空间具有保存液态烃类的储集能力,游离相原油主要分布在孔径较大的方解石晶间溶蚀孔隙、重结晶晶间孔、黏土矿物晶间收缩缝等孔隙中.②页岩储层孔隙度及孔径主要受控于架构矿物和有机质的含量;孔隙度与长英质矿物含量、有机质含量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碳酸盐矿物含量呈负相关.③埋深2 500~3 500 m是孔隙演化的关键深度段,在此深度区间,有机质生烃排出的有机酸浓度以及压力系数增大区间与孔隙度高值段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页岩油储层储集空间的形成几乎都与黏土矿物的成岩演化有关;抗压实能力强的方解石等碳酸盐晶粒形成的架构空间,以及伴随生、排烃过程的溶蚀作用形成碳酸盐晶间和晶内溶蚀孔隙,均增加了储层孔隙度;生烃超压和溶蚀的匹配作用造成3 500~3 800m出现孔隙度局部增大的现象,孔隙大小、分布及连通性明显变好.
页岩储层、孔径、孔隙度、成岩阶段、孔隙演化、古近系、东营凹陷
39
TE122.2(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8-08-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75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