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0560.2015.03.016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不同时刻大鼠肱三头肌超微结构及肌酸激酶的变化
通过建立大鼠下坡跑运动损伤模型,研究运动损伤后骨骼肌超微损伤和恢复发生的机制.主要结果:运动后大鼠肱三头肌超微结构发生改变,电镜下可见肌纤维排列紊乱,Z线异常(包括Z线流、Z线模糊、Z线扭曲和Z线消失),肌细胞膜模糊、溶解,线粒体肿胀、空泡样改变等.这些现象随运动时间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运动后24h表现最为明显,而后逐渐恢复;运动后72 h恢复明显,但没有完全恢复.运动后即刻血清CK活性(2035.42±426.49)U/L与对照组血清CK活性(293.66±76.07) U/L相比,非常显著增高(P<0.01),达到了峰值,而后逐渐恢复.运动后72h组血清CK活性(425.51±143.34)U/L与即刻组血清CK活性相比已显著恢复(P<0.01).结论:运动后24h骨骼肌的损伤程度最为严重,72 h后可明显恢复;大强度运动对CK的活性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血清CK活性的变化能够反映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的状况.
运动骨骼肌损伤、骨骼肌超微结、肌酸激酶
34
G804.7(体育理论)
2015-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