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门静脉组织学表现与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的关系

引用
缺血性胆道损伤(ITBL)是肝移植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认为其病理生理机制是胆道系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近年来研究者提出,门脉循环可能在该机制中起一定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早期组织学变化,特别是门静脉组织学变化,是否预示患者易患ITBL。该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了22例肝移植患者,回顾性分析了44份术中肝活检标本〔分别取材于冷缺血后(时点0)和门静脉再灌注期(时点1)〕的三十多个组织学参数。11例移植肝进展为ITBL并需接受再次移植(ITBL组),11例相匹配的对照组术后平均11年仍维持移植肝功能正常(非ITBL组)。此外,该研究还纳入了以结/直肠癌(CRC)肝转移而接受半肝切除术的11例肝活检标本。分析结果显示,ITBL组与非ITBL组在时点0的组织学表现无明显差异;但ITBL组时点1的标本较非ITBL组出现更多的小的门静脉分支(PVB),提示存在门脉旁的侧支血管;CRC组中也发现了较大的PVB和门脉旁侧支血管。形态学分析证实了上述发现,结果提示ITBL组时点1的PVB直径明显小于ITBL组时点0、非ITBL组及CRC组,CRC组直径最大。ITBL组门脉再灌注期肝活检的PVB直径小于冷缺血期,也明显小于非ITBL组和CRC组。说明再灌注后肝活检中PVB管腔越小,门静脉血流量越低,发生ITBL的比例越高。本研究的组织学发现支持了近期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门脉血流在肝移植术后胆管系统氧供中的病理生理作用。

门静脉血流量、组织学、肝移植术后、缺血性、再灌注损伤、肝活检、门脉循环、活检标本、侧支血管、直径、移植肝、病理生理机制、形态学分析、门静脉分支、再次移植、生理作用、门脉血流、临床研究、患者、肝切除术

R6 ;R57

2014-04-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377-377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95-5332

11-9334/R

2013,(6)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