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中高成熟页岩油"组分流动"条件及其在提高页岩油产量中的作用
基于中国陆相页岩油区重点试采井的生产曲线、生产制度、烃产物数量和产出烃构成随时间的变化等资料,开展页岩油精细馏分切割和页岩油组成变化对宏观流动性影响的试验以及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提出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并对组分流动的形成机理与条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①在地下页岩微纳米孔隙中,轻烃、中质烃和重烃会按相似相溶原理发生混相,使重烃等难流动组分以分子聚集体方式"悬浮"在轻烃和中质烃溶剂中,从而显著降低其黏度并增加流动性和流动量;②小分子芳烃是组分流动发生的载体,气态烃和轻烃含量越高,越利于抑制胶质和沥青等重组分形成尺寸更大的聚集体,并增加其塑性变形能力,组分流动效果越好;③较高的地层温度可降低蜡质等重烃组分黏度,提高其流动性;④保存条件、地层能量和生产制度对控制轻烃组分含量、流出速度和形成稳定的"组分流动"都有重要作用,是页岩油多组分烃形成最优配伍和最大流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地下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的提出对于提高页岩油单井产量和累计采出量具有重要意义.
陆相、纯页岩型页岩油、中高成熟页岩油、微纳米孔隙、多组分烃、组分流动、相似相溶、分子聚集体
51
TE122(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2024-08-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7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