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震旦系威远—安岳拉张侵蚀槽特征及形成演化
基于沉积、构造综合分析,利用露头、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研究四川盆地震旦系威远—安岳拉张侵蚀槽的平面、剖面特征,并根据地层、岩性、构造及区域演化等特征对震旦系进行剥蚀恢复,再现桐湾运动时期拉张侵蚀槽各阶段发育演化及其改造过程.威远—安岳拉张侵蚀槽沿蓬莱—安岳—荣昌一线呈北西向展布,具有东陡西缓的特征.研究横跨拉张侵蚀槽中部的威远—龙女寺地震剖面发现,威远—安岳拉张侵蚀槽是震旦纪期间基底断裂多幕堑垒式活动导致灯影组地层差异抬升、差异侵蚀和差异溶蚀等多种地质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可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通过剖面剥蚀恢复,定量测算了拉张侵蚀槽侵蚀、溶蚀量,最大可达600 m.
四川盆地、震旦系、威远—安岳、拉张侵蚀槽、形成演化
42
TE122(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41030426;国家自然基金主任基金41340004;国家重大专项2011ZX05004-005-01;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项目13TD0007
2015-03-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