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1000-0747.2002.03.001
台北凹陷侏罗系油气运聚成藏历史分析
从影响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油气运聚成藏的古流体动力的分布及其演化特征入手,阐述了流体动力背景下的排烃时期、排烃范围、二次运移方向和有利汇聚区分布,并对该凹陷的成藏历史进行了分析.台北凹陷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的主排烃期分别为早白垩世和上新世至今,且在不同地区二者的发育程度各异,早白垩世中东部排烃率较高,而在上新世以后中西部排烃率较高.该地区流体势分布具一定继承性,分布于高势区之间和外围的相对低势区是油气二次运移的指向区,依据油气汇聚条件,将其划分为最有利、有利与较有利3类.根据生烃与排烃史、流体压力与流体势演化史的发育特点,台北凹陷内大体可划分出两个侏罗系油气成藏期,其一为早白垩世,其二为第四纪.第一成藏期的成藏活动主要发生于凹陷中东部,小草湖、丘东及其周围地区应是当时油气运移的指向及最有利的聚集地区;第二成藏期内活跃的成藏作用主要发生在中西部地区,东部的古油气藏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与补充.图5参11(王震亮摘)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流体动力、油气运移、成藏历史
29
P618.130;TE122(矿床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