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文物的海外流转 ——以高岛菊次郎与林宗毅向东京国立博物馆捐赠之中国书画作品为中心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我国处于新旧文化更替的交界点.先是清朝经历内忧外患,旧制度体系走向瓦解,中国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1912年2月12日清朝彻底灭亡,中国进入了兵荒马乱的民国时代,不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导致贵黄金而轻古董的现象出现.清内府及皇族权贵所持之大量珍稀的青铜器、陶瓷、书画名品等文物遭到变卖套现,流向民间市场,有些甚至流散海外,如英、美、法、俄、日等国家.譬如清宗室盛昱(1850—1899)的郁华阁藏有大量金石书画,其中包含黄庭坚题跋的苏东坡《黄州寒食帖》、宋本《礼记正义》和刁光胤《牡丹图》等精品,其养子善宝在其去世后数年间便斥卖殆尽.清末民初鉴藏家完颜景贤所得最多,后又转手卖出,《礼记正义》归上海工部局总办潘明训;《寒食帖》归于日人菊池惺堂;《牡丹图》初归蒋孟薮,复卖与美国人.又如美国实业家查尔斯·朗·弗利(Charles Lang Freer, 1854—1919)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任教的美国汉学家欧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 Fenollosa, 1853—1908)的建议下,购买了大量中国和日本艺术品,在他去世后,他将9500件藏品捐赠给了史密森学会,其中有3400件是中国书画,当中不乏精品,包括晋人顾恺之《洛神图》的南宋摹本、元人赵雍《临李公麟人马图卷》、宋人郭熙《溪山秋霁图》,等等.
书画作品、博物馆、近代中国、中国文物、中国书画
J205;G264;TU242.5
2021-09-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