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5069.2010.01.015
132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根据Maria的"临床诊断量表(CDS)"对2003年4月至2009年4月间因药物性肝损伤而住入我院的病例进行评分,对≥10分的132例患者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和临床分型.结果 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有15类50余种,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共占72.7%.潜伏期在5天~356天之间,在4周内、8周内和12周内发生肝损伤的比例分别为61.4%、84.9%和91.7%.肝细胞损伤型占78.8%,淤胆型占13.6%,混合型占7.6%.27例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仅有实验室检测异常(20.5%),而有临床症状105例(79.5%),主要表现为乏力(64.4%)、纳差(53.O%)、尿黄(41.7%).104例肝细胞损伤型患者中,在停药2月内肝功能均恢复正常,在停药30天内均有ALT降低>50%,预后好.结论 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绝大多数发生在12周内,用药时间越长,发生肝损伤的几率越高.药物性肝损伤主要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伤型,其临床特点与各类急、慢性肝胆疾病相似,无特异性,预后好.
药物性肝损伤、病因、临床特点
13
R28;R6
2010-04-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