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第三只眼
在古代中国皇帝的御前,总会有一两个贴己的亲信,专替主子搜集街谈巷语,供闲时阅览解闷,他们被称为“稗官”.杜预曾在《左转》注解中这样解释:“稗,草之似谷者也,有米,可食,故亦种之.”这样看来,稗是上不了台面的米谷,所谓“稗官”就是难登大雅的官员.后世也常用“稗官”形容私人编撰并流传于民间的野史.
野史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仁者见仁.就是资深的历史学家也常会为一段历史公案伤透脑筋,原因就在于:正史严谨但可信不高,野史松散却骨肉齐全.因此,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提倡“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一切”.我的理解是,在用你最本能的视觉,也就是双眼去审视历史的同时,不妨触类旁通,用“第三只眼”——以一种非主旋律的角度换种思维打量历史中的人和事.野史固然档次不高,或更能代表一种客观、公正的立场,还原一幕幕有血有肉的场景.
第三只
2012-07-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