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及翻修策略
目的 探讨胸腰段骨折单纯行后路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原因及翻修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胸腰段(T11~L2)翻修手术的31例患者,其中28例患者从基层转入,3例患者来自本院.男19例,女12例;年龄19~57岁,平均(35.4±3.6)岁.分析患者初次手术时影像学资料,根据 AO胸腰椎损伤分类系统分类,A3型4例,B1型2例,B2型5例,B3型7例,C型13例.均行单纯后路内固定.失败原因:内固定物断裂26例,椎弓根螺钉或连接棒断裂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后路椎弓根螺钉误置3例;后路手术减压不彻底1例;取内固定后出现侧凸畸形1例.首次术后症状无改善者2例,内固定断裂后神经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26例,所有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行前路骨折椎体切除、髂骨或钛网重建固定融合术;后路内固定重置长节段固定并行相应节段的椎管减压;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结果 AO分型中A型占翻修率的12.9%, B型45.16%,C型41.93%.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未见再次内固定失败的病例,术后10~12个月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Frankel分级上升0~2级,平均上升(1.3±0.79)级.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由术前平均6.9分降至2.4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由46.3%降至12.4%.26例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前后凸角10°~58°,平均(40.5±15.3)°;术后矫正至-3°~7°,平均(2.3±3.7)°;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0°~1.3°,平均(0.6±0.2)°;最终后凸矫正率为91.8%.结论 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失败,其主要原因是初次手术基层医院未重视骨折损伤分型,B型、C型骨折单纯行后路内固定手术的失败率最高,翻修以重建脊柱前中柱、防止内固定再次失败为关键,并对初次手术失败所引发的疼痛及畸形予以处理,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胸腰段损伤、脊柱骨折、后路内固定失败、翻修手术
24
R683.2(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2098
2018-06-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389-39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