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8-5572.2010.02.012
节段性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几种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
目的 探讨节段性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微量元素钙、锌、镁、铜含量变化的规律.方法 取7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尺桡骨制成长1.5 cm脱钙骨基质、深低温冷冻骨、深低温冷冻脱钙骨基质84枚,之后进行不同的构建后分别移植于40只同种大白兔双侧桡骨相同长度骨缺损处(随机分为四组,80肢共8组,其中10肢不移植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组),于术后1、2、4、8、12周各组分别杀死2只,于移植区取材进行X线、组织学切片、微量元素测定等检查,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除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愈合外,其余各组均骨性愈合.b)骨缺损修复后第2周末,缺损区钙、镁、锌达峰值,到第4周末钙、镁降至谷底,而锌仍维持峰值.然后三者共同上升,至第8周末均达第2个峰值,之后钙、镁轻度下降,而锌轻度上升.c)铜在骨缺损修复的头4周内一直稳定在低水平,之后开始轻度上升,8周末开始明显上升,至第12周末达其峰值.结论 a)钙作为评价成骨活性大小的指标,取材应有时间限制;b)骨锌、镁值可能是有用的评价骨缺损修复材料成骨活性的指标;它们值低,成骨活性高,值高则成骨活性低;c)骨铜值不宜作为评价骨缺损修复材料成骨活性的指标.
骨缺损、钙、镁、锌、铜、成骨活性
16
R658(外科学各论)
2007年济宁市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07GGA08026
2010-04-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