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1-778X.2020.06.016
多元视角下的傈僳族源流考释
从考古学文化来看,氐羌民族源于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之后发展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马家窑文化及其之后的齐家文化,后经由西藏昌都卡若文化对川西南、滇西北和滇西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西南氐羌民族包括傈僳族在内的彝语支各民族共同的源.秦汉时期,南下至西南地区的氐羌民族在与当地土著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昆明族、叟族等民族.魏晋以降,南中地区原来昆明族、叟族分布的地域内,出现了大量被记称为乌蛮的民族.南诏统一洱海过程中,“粟栗、施蛮、顺蛮”从乌蛮中分化出来,“粟栗”成为今天傈僳族的直接先民.在南诏把傈僳族先民向北、向西、向东进行多次迁徙的过程中,长褌蛮分化出来.元代居于金沙江两岸的施蛮、顺蛮,被记称为卢蛮,成为这一时期傈僳族先民的概称.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明代的傈僳族先民被迫向西迁移.“傈僳族”之称首见于清代,后经过不断的迁徙,傈僳族形成了今天跨境而居的格局,也形成了其分布广、大分散、小聚居的状态.从傈僳族的源流发展历程来看,不同的时期贯穿着“同源—异流—同流”和“同源—异流—异流”的分化发展规律,并成为彝语支各民族源流发展的重要特点.
傈僳族、乌蛮、氐羌民族、彝语支民族
46
K28(民族史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云南大学边疆治理与地缘政治学科群特区高端科研成果培育项目“民族与国家视野中西南边疆乌蛮的历史过程研究”阶段性成果;2018年度云南大学人文社科校级科研项目“乌蛮与藏缅语族彝语支民族源流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2020-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