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1-778X.2015.06.006
一个祭祀禳灾的神话文本:臊子面文化传统论
臊子面是丝绸之路沿线关中—天水文化带上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面食.有关臊子面的形成有"长寿面""嫂子面""斩蛟龙制作臊子""竣余"仪式等4种说法.事实上,臊子面起源于周代,前两种说法属于后人的讹传."斩蛟龙""竣余"仪式两种说法,分别揭示了臊子面历史真相的一个方面.在早期民间故事、神话中英雄屠龙叙事母题的背后,隐藏的是人类面对灾异的"受迫害的想象"和替罪羊机制,龙成为"公共替罪羊".从这个意义上说,"龙"可以理解为史前人类在祭祀活动中对危害自身生存和农业丰产的各种水生动物的"祭坛想象集合体".斩杀恶龙祭天的英雄叙事,世俗化为后世以田猎形式获取动物的祭祀活动.在周代,诸侯在重大祭祀活动结束后,向大臣赏赐服膪礼,对脤膰祭肉的享食是臊子面之核心.从文献和考古两方面的材料来看,面食的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在这之前已经具备并走向成熟.把臊子掺入当时非常珍贵的祭祀用小麦面食中,使尽可能多的人分享到天子或诸侯所赐的胙肉,得到神灵的庇护是臊子面的文化传统所在.臊子面的食用在人类学上就是吃圣餐.臊子面食用的文化传统背后是来自宗教信仰的支配力量.
臊子面、祭祀禳灾、脤膰礼、圣餐
41
K87;I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宝卷禳灾叙述的人类学研究"阶段性成果15BZJ037;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建设成果
2015-12-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