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义务戏的属性
义务戏始于清末,随着近代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民初,义务戏演出的频次增多、类型多样化,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助善方式,并在京、津、沪等城市表现较为突出.分析义务戏的属性,挖掘其内涵与特征,对于深化研究义务戏在近代的嬗变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一慈善公益性慈善公益性是义务戏的本质属性.相对于传统戏曲演出方式即主要以牟利为旨趣的堂会戏与营业戏,义务戏则以慈善公益为意旨.它将传统的戏曲演艺与现代慈善公益相结合,做到了“以娱乐之集合,为慈善之援助”(《请看空前之好戏》,天津《大公报》,1922年12月15日,第2版)的意旨.寓乐于善、募集善款成为义务戏最重要的社会效用.清末民初,赈灾演出是义务戏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譬如,1905年上海崇宝水灾严重,上海各戏园联合举办“助赈专场”,“名角一律登台,看资悉数助赈”(《梨园乐善》,《申报》,1905年9月23日,第9版).1906~1907年间,江皖大水灾,除上海各戏园演出义务戏助赈之外,京津的梨园行也积极募款赈灾.“天津自公益善会演戏筹赈后,继起者遂有艺善会、广益善会及花界慈善会等蝉联,而下无日无之”.
2014-12-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