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优先区与技术策略研究
巩固与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生态保护修复对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有着重要影响.2016-2021年,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在我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支持了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和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共35个山水工程.通过分析已部署的35个山水工程布局的空间特征和碳汇效益,结合国家重点关注的生态保护修复区域、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分布、生态系统碳汇重要区域和敏感区域,探索"双碳"目标下山水工程布局优先区及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策略.研究发现山水工程的碳汇效益具有空间差异性,且山水工程优先区主要依次分布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东北森林带、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南方丘陵山地带、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等的森林、高原草地、荒漠、岩溶地区等区域.基于此,提出未来山水工程在不同区域的技术策略.在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地区,不仅要提高森林覆盖度、森林质量,还应当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土壤碳汇能力的提升;在高原草原及冻土地区应加强草地退化和冻土监测,提高草地质量;在西北荒漠化地区加强碳汇理论技术研究;另外还需加强喀斯特地区双重碳汇效应.因地制宜、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生态系统改善碳汇能力,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也有利于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效益.
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碳汇、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文明、生态系统净生产力
43
X171.4;S157;S718.5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青年人才资助项目
2023-06-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3371-3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