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5846/stxb202204161021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暴发区干扰斑块空间分布格局与演替规律

引用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两种在高寒草甸广泛分布的小型哺乳动物,其暴发活动可能造成高寒草甸的严重退化.使用无人机分别拍摄典型的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暴发区图像,解译高原鼠兔洞口、高原鼢鼠土丘和它们的干扰斑块,获得干扰斑块的周长和面积信息,计算干扰斑块形状指标,确定高原鼠兔与高原鼢鼠暴发活动对高寒草甸的影响.研究表明:(1)高原鼠兔与高原鼢鼠暴发活动形成的干扰斑块周长与面积比(PARA)、形状指数(SHAPE)和分形维数(FRAC)差异显著(P<0.05),其中高原鼢鼠斑块的FRAC是1.0124±0.0091,属于普通的规则几何圆形分布格局,高原鼠兔斑块的FRAC是1.1203±0.0546,属于分形几何不规则的分布格局.(2)高原鼠兔洞口数量与其斑块面积没有线性相关关系(P=0.9677),高原鼢鼠土丘数量与其斑块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3)高原鼢鼠斑块面积统计学上呈长尾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P<0.01).根据高原鼠兔斑块面积分布格局可将斑块演替分为三个阶段:土丘形成阶段、斑块连通阶段和斑块扩散阶段.高原鼠兔土丘形成阶段斑块的形状和分布,与高原鼢鼠干扰斑块相似;在演替初期阶段融合连通阶段斑块的面积分布呈指数分布,形状趋于分形几何(FRAC=1.1161);在跨尺度扩散阶段斑块面积较大且形状复杂(SHAPE=4.4202),呈现不规则分布格局.三个阶段斑块的周长与面积比、形状指数和分形维数差异显著(P<0.05).高原鼠兔在退化高寒草甸的觅食活动促进了融合连通阶段斑块的形成,呈现分形几何斑块演替规律.由此得出结论,引起高寒草甸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下高原鼠兔暴发活动,造成跨尺度扩散斑块演替阶段出现的结果,并非高原鼢鼠的暴发活动形成的.因此,控制高原鼠兔数量并恢复高原鼠兔干扰斑块植被相比高原鼢鼠更重要.

高原鼠兔、高原鼢鼠、高寒草甸、干扰斑块、形状指标

43

S718.5;Q948;O174.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科技厅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2023-05-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2949-2958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生态学报

1000-0933

11-2031/Q

43

2023,43(7)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