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城市地表水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研究
针对我国西南地区桂林喀斯特城市近20多年来快速扩展所引发的热环境问题,改进METRIC模型使其适用于喀斯特城市实际状况,利用模型和1994-2015年5景Landsat遥感图像反演地表水热通量,分析通量时空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潜热通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水体、喀斯特山峰阳坡植被、地面植被、喀斯特山峰阴坡植被、建筑/道路和裸土、喀斯特山峰裸岩,显热通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喀斯特山峰裸岩和建筑/道路、裸土、喀斯特山峰阳坡植被、地面植被、喀斯特山峰阴坡植被、水体.水热通量随时间的变化受地表覆盖变化的影响,研究区波文比(显热通量与潜热通量比值)在1994年最高,达到1.62,2000年下降到1.24,之后逐渐升高至2015年的1.51.城市扩展过程出现的显热高值区和潜热低值区比例低于10%,其变化引发显热中低值区和潜热中高值区比例的变化,显热高值区最高比例在1994年(10.0%),2000年下降到5.4%,之后至2010年逐渐上升到9.4%,但2015年下降到7.1%,潜热低值区比例的变化趋势与显热高值区比例基本相同.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fraction,Pv)在0.1-0.8范围时对水热通量的影响相对更显著,Pv增加0.1,显热通量降低8-27 W/m2,而潜热通量升高8-24 W/m2.喀斯特山峰植被保护和城区地面绿化建设对喀斯特城市热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
喀斯特城市、水热通量、METRIC模型、时空变化、植被覆盖变化
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20-07-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3579-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