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5846/stxb201801290236

夏、秋季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及分布特征

引用
分别于2011年6月和11月,搭载“东方红2号”科学调查船在渤海海域(37.0°-40.0°N,118.0°-122.0°E)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的取样,对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表现为黄河口附近及近岸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显著低于其他海域.小型底栖动物6月平均丰度高于11月,分别为(1012.7±519.1)个/10 cm2和(829.5±385.8)个/10 cm2,6月平均生物量低于11月,分别为(570.8±307.6) μg干重/10 cm2和(661.3±310.9)μg干重/10 cm2.两个航次共鉴定出18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分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95.0%和90.3%,占小型底栖动物总生物量的67.4%和45.3%.其他数量上较重要的类群还有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动吻类和双壳类等.其中,多毛类丰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其11月丰度高于6月.两个航次分别有93.6%(6月)和91.1%(9月)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0-5 cm的表层沉积物内,没有表现季节性垂直迁移.对小型底栖动物生物数据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与沉积物中值粒径、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这三个因子是决定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BIOENV相关分析表明,水深、有机质含量的组合能够最好地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与渤海海域30年来的小型底栖动物研究比较发现,在过去30年里,渤海小型底栖动物(包括海洋线虫)丰度逐渐增加,而其中的底栖桡足类丰度却在逐渐减少.沉积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干扰是引起渤海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小型底栖动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生物量、渤海

3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6135

2019-06-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2794-2805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生态学报

1000-0933

11-2031/Q

39

2019,39(8)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