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人工油松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分析人工植被重建背景下,森林植物、枯落物与土壤的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和系统稳定机制.以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的3个林龄(10、25 a和40 a)的人工油松林为对象,通过测定油松林叶片、枯落物和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研究人工油松林不同林龄叶片、枯落物和土壤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油松叶片C、N、P含量分别为538.85-560.54 g/kg、9.00-10.47 g/kg和1.04-1.13 g/kg.在3个林龄油松林中,除叶片C含量外,叶片N、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枯落物层以及土壤层的C、N、P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枯落物层含量大于土壤层.随着林龄的增加,叶片C∶N比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N∶P和C∶P比呈显著增加趋势,而枯落物层C∶N、C∶P和N∶P比无显著差异.同时,随着林龄的增加,除10-20 cm土层的C∶N比外,土壤的C∶N比在0-10 cm土层和C∶P和N∶P比在0-10和10-20 cm皆呈显著增加趋势.研究区油松林叶片N∶P比平均值为9.13,低于14,表明油松林生长主要受氮的限制.土壤的N含量与叶片和枯落物层的N含量、以及三者间N∶P比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充分体现了油松林植物、枯落物与土壤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黄土高原脆弱生态区的生态功能恢复与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化学计量、油松、不同林龄、叶片、枯落物、土壤
38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资助161461KYSB20170013
2018-11-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6870-6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