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恢复对红壤侵蚀地土壤有机碳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为了研究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组成与动态变化,选择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10 a和30 a的马尾松林为对象,以侵蚀裸地和次生林为对照,应用土壤有机碳物理分组方法,研究了侵蚀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粗颗粒态有机碳(cPOC)、细颗粒态有机碳(fPOC)和矿质结合有机碳(MOC)含量及POC/MOC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生态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P<0.05),土壤中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也相应增加.生态恢复10 a,土壤有机碳主要以fPOC形式积累,cPOC和MOC没有显著变化,其中0-10 cm土层POC占总土壤有机碳(SOC)比例高达64.1%,但稳定性较差.与恢复10 a相比,生态恢复至30 a时,0-10 cm土壤fPOC含量相对不变,cPOC和MOC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10-20 cm土壤fPOC和MOC增加量达到显著水平,而cPOC含量仍未显著增加,说明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固碳模式符合SOC饱和理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POC/MOC比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表层土壤大于亚表层土壤,说明随着生态恢复时间的增加,土壤有机碳稳定性逐渐提高,且亚表层土壤高于表层.因此,生态恢复对于侵蚀地碳固定的长期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颗粒态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碳分配模式、稳定性
3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0501,31370465;“973”前期项目2012CB722203;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
2019-01-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4861-4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