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渣与生物炭施加对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为了了解废弃物施加处理影响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微生物学机制,对稻田分别进行炉渣、生物炭单一施加和混合施加处理,分析施加处理条件下早、晚稻拔节期稻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并采用PCR-RFLP技术及克隆测序对稻田土壤中的产甲烷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其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早稻拔节期,混施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盐度和pH;晚稻拔节期,混施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盐度,炉渣和混施处理显著提高pH.香农-威纳指数(H')和辛普森指数(D)显示:炉渣、生物炭和混施处理提高了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分析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产甲烷菌主要含有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甲烷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甲烷球菌目(Methanococcales)、甲烷胞菌目(Methanocellales)和Methanomassiliicoccales等6大类群,其中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为优势类群.从属水平的群落结构来看,与对照相比,3种施加处理均降低了早稻土壤Methanomassiliicoccus相对丰度;生物炭处理还降低了Methanosarcina相对丰度.初步认为Methanomassiliicoccus和Methanosarcina这2个菌属与CH4排放量减少密切相关.
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废弃物、PCR-RFLP、稻田
3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287,31000209;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14Y0054,2014R1034-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J01119;福建省公益类研究所专项2018R1101006-1;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
2018-06-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2816-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