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北京市生态用地规划研究
生态用地规划强调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保护,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从保障首都基本生态安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北京市生态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北京市重要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重要生态用地为“源”,以土地覆被类型、距道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作为阻力因子生成阻力面,模拟重要生态用地空间扩张过程,进而设置生态用地规划情景,并从景观连通性、生态功能保障度及与现状建设用地冲突情况等3个方面对不同情景下的生态用地规划方案进行保护效能评价,最终提出北京市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和优化布局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重要生态用地总面积为9879 km2,占市域总面积的60.20%;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为12417 km2,占市域总面积的75.67%,其中,平原区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为2944 k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46.45%,主要分布于建成区的外围过渡地带;山区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为9473 km2,占山区总面积的94.05%.
生态用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土地利用规划、北京市
37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8154046,5164031;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Z161100001116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486
2018-04-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6313-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