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流域北部中华蜜蜂有毒蜂蜜孢粉学和营养生态位分析
为分析澜沧江流域北部人食用蜂蜜中毒的原因,于2013年6-9月份,对该区域蜜蜂和蜜源植物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观察蜜蜂采集有毒蜜源植物的行为,并进一步调查了蜜蜂巢内蜂蜜、蜂花粉的储存情况,采集了中华蜜蜂蜂蜜样品,进行蜂蜜孢粉学与营养生态位分析.该区域有大量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人工饲养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及少量野生中华蜜蜂、黑色小蜜蜂(Apis audreniformis)、黑色大蜜蜂(Apis laboriosa smith)群体分布;人工饲养的中华蜜蜂蜂巢内部结构与野生中华蜜蜂蜂巢相似,为自然蜂巢,内有充足的蜜粉储存,部分蜂群蜂巢内虫害严重.该区域内主要蜜源植物为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Moench),其他零星辅助蜜源较多,部分地点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Levl.)Hutch)连片集中分布.对中华蜜蜂蜂蜜进行孢粉学和营养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中华蜜蜂蜂蜜标本中含有有毒蜜源植物南烛、昆明山海棠花粉,部分样品中南烛、昆明山海棠的花粉含所占比例较高;中华蜜蜂的营养生态位宽度为0.22,比其他地区中华蜜蜂生态位指数小,推测澜沧江水电枢纽的修建等人为原因已对蜜蜂种类、蜜源植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造成了较大影响.
澜沧江流域、中华蜜蜂、天然有毒蜂蜜、蜂蜜孢粉学、有毒蜜源植物、营养生态位
35
TP3;S72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45-SYZ 17;兰坪县蜂蜜蜂蛹中毒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云南西部地区食用蜂蜜蜂蛹中毒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2015-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6734-6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