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撂荒坡地土壤水分循环特征
为深入了解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循环特征和为开展荒地造林工作提供背景数据,在宁南上黄生态试验站,选取典型多年撂荒坡地,进行土壤水分的长期定位观测,分析其土壤水分补给、消耗特征与时空变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降雨人渗量和入渗深度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人渗补给系数约为0.44,雨水资源化率有待提高.定义全年一半以上的次降水事件中能被有效补给的土层深度为降水普遍人渗深度,则研究区降水普遍入渗深度为0-40 cm,观测期内最大入渗深度不超过300 cm.同时,土壤水分的蒸散发量在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主要蒸散发作用层位于0-200 cm土层范围内,最大蒸散发深度达到300cm以下.该区土壤储水量的季节变化为“V”型,剖面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垂直变异则呈现反“S”型.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表现出幂函数递减趋势,结合有序聚类法的分层结果,可采用0.20和0.05两个CV值将撂荒地土壤剖面划分为水分活跃层(0-40 cm)、次活跃层(40-200 cm)和相对稳定层(200 cm以下)3个层次.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人渗、蒸散发、变异系数
35
S15;S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1539
2015-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5168-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