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5846/stxb201401150114

稻田实行保护性耕作对水稻产量、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引用
在江西双季稻田进行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多年保护性耕作对水稻产量、土壤理化性状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连续8a稻田保护性耕作处理的平均产量高于传统耕作4.46%-8.79%,各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均高于对照,而各处理间穗长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实行稻田保护性耕作处理的土壤容重低于传统耕作3.6%一5.6%,而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分别高出传统耕作1.6%-17.4%、2.4%-16.7%.与传统耕作相比,连续8a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2.9%-10.0%)、有效磷(4.8%-31.6%)、速效钾(9.7%-25.7%).在2005年免耕+插秧的土壤真菌数量最多,显著高于对照处理51.6%,免耕+抛秧在2008年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对照处理54.1%.2012年免耕+抛秧、免耕+插秧显著高于对照126.1%、121.1%;另外,各处理间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均差异不显著.8a间土壤转化酶活性变化范围在0.292-0.451 mg/g之间,其中2005-2007、2012年均是免耕+抛秧达到最大,与对照相比,增加范围为72.7%-137.7%,且差异显著(P<0.05).因此,实行稻田保护性耕作是适合江南丘陵区双季稻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其中免耕+抛秧和免耕+插秧两种方式效果最为显著.

长期定位试验、保护性耕作、水稻产量、土壤性状、稻田

35

S34;S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BAD89B18-03,2012BAD14B14-01

2015-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225-1234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生态学报

1000-0933

11-2031/Q

35

2015,35(4)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