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方法预估红松立木含碳量的精度
森林碳储量是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准确估计立木各器官(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含碳量是其基础.基于黑龙江省44株人工红松各器官生物量和含碳量的实测数据,采用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构建了相容性立木生物量和含碳量模型,比较了两种方法(直接法和间接法)估计红松立木含碳量的精度.直接法是通过构建各器官相容性含碳量模型,直接预估立木各器官含碳量.间接法是由各器官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结合3种形式的含碳率(平均含碳率0.5、林木实测平均含碳率,各器官实测平均含碳率)来预估树木各器官含碳量.研究结果表明:相容性生物量和含碳量模型的相关指数R2为0.76-0.99,模型的拟合效率(EF)为0.80-0.98.直接法中树干、树枝、树叶、树根和总量的含碳量预估精度分别为91.03%、80.02%、70.24%、87.10%、93.08%;间接法中采用平均含碳率0.5的预估精度与直接法相比,各器官及总量分别下降1.39%、1.5%、0.13%、1.09%和2.2%,而采用另外两种形式的含碳率其预估精度降幅在0.3%以内.依据文中推导的相对误差积累公式可知,间接法的预估精度主要与Ci%/C%(Ci%为单木各器官含碳率,0%为实测平均含碳率)有关.显然,直接法是预估红松立木含碳量的最佳方法.通常使用的碳含量转换系数0.5与实测含碳率有明显差异,因此间接法中采用0.5的含碳率其预估精度最低,而使用各器官实测的含碳率可以明显提高预估精度.
红松、生物量、含碳量、非线性联立方程组、相容性模型、预估精度
34
S71;S14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4320;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IRT1054
2015-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736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