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柔鱼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遗传多样性
采用(AC)12、(AG)12两种生物素探针,通过磁珠富集法构建了柔鱼部分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68个阳性克隆中有60个含有微卫星序列,重复次数在10次以上的占86.84%,最高重复次数为33次.其中,完美型微卫星占60.53%,非完美型微卫星占36.84%,混合型微卫星占2.63%.除探针使用的AC/TG、AG/TC重复外,还得到ACAG、AGAC重复序列.利用筛选出的8个微卫星位点对北太平洋柔鱼6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个微卫星位点均为高度多态性位点(PIC=0.787-0.987),位点Bo103与位点Bo105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1).6个地理位置的柔鱼群体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o=0.672-0.761,He =0.808-0.851).两两群体间的Fst值以及AMOVA分析结果均表明,群体间遗传分化不显著(Fst=0.00559,P>0.05),遗传差异主要来自于个体间.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树显示,北太平洋东北部2个柔鱼群体(NE1、NE3)聚为一类,西北部3个群体(NWI、NW2、NW3)与东北部1个群体(NE2)另聚为一类,且群体NW1与群体NE2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线性相关分析没有呈现出正相关性(R=0.175,P>0.05).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推断北太平洋柔鱼存在1个理论群.柔鱼个体具有较强的游泳能力,在海流的作用下,群体之间存在较强的基因交流.建议今后在柔鱼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将北太平洋柔鱼看作1个管理单元.
柔鱼、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
34
R73;R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6156;国家863计划2012AA092303;国家发改委产业化专项2159999;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12231203900
2015-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6847-6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