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湿地夏、秋两季浮游植物功能分组演替及其驱动因子
于2012年夏、秋两季把呼兰河湿地划分为湿地保护区、湿地农业区、湿地工业区三部分,根据不同生境设置采样点并进行浮游植物标本采集.研究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191个分类单位,隶属于7门9纲19目28科69属.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主要以硅藻门种类数最多(43%),绿藻门其次(28%),另外裸藻门(17.2%)和蓝藻门(8.3%)也占较大的比例.浮游植物丰度从夏季的1.23×10 7个/L上升为秋季的1.98x 10 7个/L,两季平均1.6× 107个/L.夏、秋两季共划分浮游植物功能分组19个,X1/W2/MP/Lo/J组藻种在夏、秋两季中均有稳定的出现,并占较大丰度比例,H1/Y/W1组的藻种只在特定的季节或地点出现,D/P/TB组藻种虽出现的频率较高但相对丰度较低.代表性功能分组从夏季的H1/MP/Lo/TB/J/G演替为秋季的MP/W2/X1/J/W1/Y.在采集浮游标本的同时,对电导率(SpCond)、总磷(TP)、水温(WT)等环境因子进行监测.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探讨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功能分组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电导率,总磷和水温是驱动呼兰河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组演替的主要环境因素.
浮游植物功能分组、季节演替、环境变化、呼兰河湿地
34
TV8;TV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0183,31270250;黑龙江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2521z011;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研究计划;哈尔滨师范大学科技创新团队研究计划KJTD-2011-2
2015-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264-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