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底层鱼类的群落结构特征
根据2004年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2007年8月、11月和2008年2月和5月(Ⅲ年度)对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15个站位点的底拖网调杏数据,对该水域的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中捕获底层鱼类42种,隶属于13目24科39属.底层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15个站位聚合成两大类群,类群A位于南支北港和北港北沙近东滩水域,共出现20种底层鱼类,主要以淡水性和河口性鱼类为主;类群B位于北支和北港北沙近外海水域,共出现鱼类39种,主要以河口性和海洋性鱼类为主.ANOSIM和SIMPER分析表明底层鱼类群落结构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与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风鲚(Coilia mystus)的繁殖和索饵洄游有关.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底层鱼类、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31
S9 ;S93
农业部"948"资助项目2009-Z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NSFC30490230,WP4-003;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903048-07;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专项资助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8M01,2007M023;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08391910300
2015-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687-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