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菜子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迅速发展的淡水渔业对湖泊湿地产生严重扰动,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为揭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对湖泊扰动的响应,对安徽菜子湖群不同养殖程度的白兔湖、嬉子湖和菜子湖3个湖区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周年定量调查.全湖设置49个样点,调查7次.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4属39种,优势种为摇蚊(Tendipes sp.)、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大型底栖动物密度为(55.20±76.25)个/m2,生物量为(19.56±65.37)g/m2,其中白兔湖、菜子湖、嬉子湖密度分别为(63.43±52.76)、(36.44±34.49)和(79.77 ±118.90)个/m>2,生物量分别为(17.48±28.24)、(21.70±39.44)和(4.94±18.46)g/m2.嬉子湖的节肢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大于白兔湖和菜子湖(P<0.01),而白兔湖和菜子湖的软体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大于嬉子湖(P<0.01).聚类分析表明,白兔湖和菜子湖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但与嬉子湖养殖区的相似性较低.白兔湖和菜子湖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2.25、1.71,嬉子湖仅为1.44.与2001年的资料相比,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发生了改变,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水产养殖、修建堤坝等人为干扰已经对菜子湖群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发展可持续渔业将是湖泊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途径.
大型底柄动物、群落结构、生物量、生物多样性、菜子湖群
31
TS2;TP3
安庆市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00056783;安徽大学人才队伍建设项目
2015-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94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