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1000-0933.2004.09.018
景观动态的Markov模型研究--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在Markov模型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1975年MSS、1985年和1997年TM卫星遥感数据,在遥感图象处理软件和GIS软件协助下,对遥感影像的计算机监督分类结果(共分为13类)进行处理,对Markov模型的可利用性进行分析与检验,得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无后效性,符合Markov模型条件.根据1985~1997年转移概率计算步长10a(1985~1995年)的转移概率矩阵,从1975年计算1985年各景观类型的面积与1985年各景观类型的实际面积值对比,计算得χ2>χ20.05(12);再分别用1975~1985年和1985~1997年的转移矩阵计算1995年和2047年各景观类型的面积, 分析得χ2>χ20.05(12);对两阶段的转移概率矩阵分析得到χ2>χ20.05(144);说明两阶段的Markov转移过程不具同一性,属于两个不同的Markov过程.不同景观类型转移方式对χ2值的贡献率可以说明其对景观动态的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有重要贡献的类型分别为:阔叶红松林52.00%>山杨白桦林24.66%>云冷杉林11.42%>落叶松林2.43%,说明这4种景观类型的转移方式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动态起重要作用,尤其以阔叶松林的作用最大;同时对Markov模型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长期景观变化预测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在自然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不可作准确的长期预测.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Markov模型、景观动态
24
Q149;S759.9(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00025,30370266,40331008
2004-12-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958-1965